讀懂歷史必然,感悟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之美;
讀懂實踐真理,感受馬克思主義的力量之美;
讀懂實踐力量,感受馬克思主義的活力之美;
跟隨主播讀懂馬克思,做新時代交建人。
2018年5月5日,馬克思雕像揭幕儀式在馬克思故鄉特里爾舉行
大家好,我是志杰。歡迎收聽馬克思主義系列談第四講——反逆篇(下):別了,我的神
我們接著上一期,繼續讀馬克思。如果馬克思也需要一份履歷表的話,第一份工作最可能的是報紙編輯。
如果說大學期間是馬克思修煉心法的時候,那么在《萊茵報》工作的那個階段就是檢驗他修煉成果的時候。那個階段的經歷讓他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轉變。
24歲的馬克思為《萊茵報》主編
馬克思在1842年3月開始為《萊茵報》撰稿。同年10月,24歲的馬克思成了《萊茵報》的主編,是報社的掌門人。他常常路見不平、拔刀相助,奮筆疾書寫了不少抨擊時政的文章,批判專制制度,捍衛民主自由,為貧苦人民辯護,干起了行俠仗義事情,成為名副其實的大俠。
剛踏入社會,才華橫溢、有著一身黑格爾哲學硬功夫的馬克思博士,遇到了強大對手——社會現實和物質利益問題。他發現自己在大學學的黑格爾那一套招數,并不能應用自如,幾個回合下來明顯感覺有些招架不住。這可咋整?是自己沒修煉到家,還是師父招數有漏洞、有破綻。
發表在1842年10月25日《萊茵報》附刊上的《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》一文
發表在1843年1月15日《萊茵報》上的《摩澤爾記者的辯護》一文
第一個回合是《林木盜竊法》新法案的討論頒布。新法案規定,未經林木所有者允許,私自到樹林里撿柴、撿枯枝,就是盜竊。按照黑格爾的說法,國家和法律是理性的化身?墒窃诂F實物質利益面前,“理性”被打得落花流水,法律站在了林木所有者一邊。馬克思憤怒地寫下了《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》一文,他譴責萊茵省議會為維護林木占有者的利益而欺壓貧苦人民的行徑。
第二個回合,因為地區性貧困農民問題,引發了長久的爭論,《萊茵報》發表了一系列文章,這讓總督大為惱火,要求作者作出說明并檢討。馬克思接受挑戰,寫下了《摩澤爾記者的辯護》系列文章,這也讓馬克思明白了農民貧困的真正原因在于普魯士君主制度本身。
被縛的普羅米修斯(19世紀40年代石版畫),
圖中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暗喻被普魯士當局查封的《萊茵報》。
先是對法律的失望,后是對政府的失望,雙重疊加,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內在矛盾便暴露出來了。馬克思意識到要揭示物質利益和國家立法之間的真實關系,依靠師父黑格爾的哲學無能為力。
盡管對黑格爾哲學產生了懷疑,但馬克思沒有拋棄老師,他一生都很尊崇這位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,“吾愛吾師,吾更愛真理”,崇拜而不盲目信任,批判而不情緒謾罵。我們都知道,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來源之一就是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“合理內核”。在隨后的日子里,不斷有人質疑黑格爾,甚至惡意的稱黑格爾為“死狗”,當年那些同門師兄弟們,紛紛倒戈,可聽到這樣的話,已自立門戶的馬克思勇敢跳出來,承認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,喊到“我是黑格爾的徒弟”,并在《資本論》關于價值那一章節中運用了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。
馬克思《資本論》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關于對黑格爾及辯證法的論述
作為學生的馬克思看到了老師概念辯證法理論和現實之間的對立,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。這一極具思辨意味詞語的中文翻譯為“揚棄”,大家可能都見過,想想農民碾麥子、揚場的動作,你就會會心一笑,這詞語譯得不僅信達雅且形神兼備,有舍才有得,先揚才能棄。馬克思是從物質、現實、實踐出發,而不是從抽象概念出發解釋一切,改造一切,給辯證法鑄造了唯物主義的底座,將黑格爾辯證法顛倒的關系扶過來,把辯證法推進到了一個新高度:唯物辯證法。
知與行
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,按其本質來說,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。馬克思一踏入社會,就顯示出了善于把握實踐的高超能力,和敢于懷疑權威的過人勇氣。馬克思不為寫作而寫作,是“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”“目的不是為了付印”,而是堅持問題導向,為解決問題去探究、去尋找解決辦法。
習近平總書記說,“必須學會運用辯證法,分清層次、認真思考!畬彺笮《鴪D之,酌緩急而布之,連上下而通之,衡內外而施之’學習辯證法是為提高決策質量,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中的基本問題的本領”。是的,一切都應該用歷史的、辯證的、發展著的眼光去看待。從小我到大我,從小確幸到大幸福,從個人生活到治國理政,智慧的辯證法無處不在。
感謝您的收聽,我們下次再會。